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期中作業第一題

題一、

歷史上蠻族多勝過先進地區的原因有四點:

1.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接近軍事生活

在吉朋的著作中,時常用軍事字眼形容之,如「崇尚武力」,「能忍受飢餓」,「部落的牧人就像軍隊一樣,要開拔到新的牧場。這在遊牧生活中是例行工作,等於在演練做戰行動中最重要而困難的項目。」或「狩獵的方式可以在美麗的原野,盡情展現勇武的精神,正好用來考量戰爭的需要,成為最好的訓練場所。」

而中國般的農業國家,生活方式並非是打獵、游牧,農業國家的發展雖然先進,但良好的氣候、或生活條件,讓農業國家之人較為「柔弱」。相反的,游牧民族多居於嚴酷天氣,因此生活粗獷,接近軍事化。當雙方劍拔弩張,軍事化的游牧民族必然得勝。

2. 戰場都在中國境內,使資本財崩潰

倘在外境打仗,如日法戰爭,抑或20世紀初的殖民地戰爭,這對兩國的影響相對較少。但如果是在境內打仗,如歷代以來,中國的戰爭,不管是國內互戰,如三國時期,或與異族戰鬥,幾乎在中國境內,戰爭對自身國家的影響,幾乎是負面的。原因不外乎資本材的破壞,以農立國的國家特別容易重傷,因與游牧民族相比,農業需要的資本財較多,如農具、田地。遊牧民族在玩這場賽局時,賭金少,但勝算多,但農業國家賭金較多(資本材多),但因為上一點的先天劣勢,勝算較少。

 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是農業衰敗、田地荒蕪,因此《中國經濟史》云:「戰爭消耗大量人力與物力,已使社會資源趨於耗竭或閒置,使經濟生產力大為降低。」

3. 游牧民族視掠奪為生產手段

按《中國經濟史》,因游牧民族只能生產單一產品(不外乎牛羊),相對中國的多種產品,為了日常所需,因此有交易的必要,但時常因語言文化的隔閡,因此難以如願,所以常用武力,以擄掠的方式來滿足他們經濟的需求。

 游牧民族不把掠奪視、或戰爭為壞事,而是「生產手段」,並非「消耗」,他們什麼也沒有,就可以什麼也不顧,搶奪富饒中國,而中國卻是多有顧忌的國家,因有資本財、有家室,不一而足,因此面對以「無」對「有」的戰爭,也大多是什麼也沒顧忌的游牧民族贏。

. 中國官僚體制的膨脹

 中國的是封建王國,每年自人民中課許多稅,又多花在不必要的地方,《中國經濟史》便提到萬歷28年:「『國家歲入僅四百萬,而歲出輒至四百五十萬有奇,居恆無事,已稱出浮於入,年來意外之警,不時之需,皆因事旋加舊額』,這些不時之需,均為宮廷用度,據王室統計,已達銀1400萬兩左右,其中用於皇子婚禮即達千餘萬兩,其他可見一斑。」

 而其他的宗廟、陵寢、宗室、蔭子的花費,更是不在話下,倘君王生活荒奓,便是「賦歛日重,徭役日煩,人力既殫,帑藏空竭」(《北史‧齊本紀》),國家便只好寅吃卯糧。

 而游牧民族不需要花費許多資源於此,在惡劣環境生活的他們,必須做到善用資源、物盡其用,因此在運作成本,比中國低,效率上,也比中國快。

近代生產力高的民族多勝利,原因有三:

1. 武力懸殊

古代農業與游牧民族的武器,因製作技術的簡單,因此大多不相上下,而現在武器更加精良,非得先進國家才能製造優良的武器,武力更加的懸殊,生產力相對較低的國家因此容易吃敗仗。

2. 戰場多在對方國,使其資本財崩潰

殖民帝國的戰爭、美國的所有戰爭,都是在敵國發動戰爭,此時如之前所述,將摧毀敵國的資本財,而容易得勝。

3. 戰爭是先進國對落後國,已非農業國對游牧民族

現在已非游牧民族對農業國,游牧民族先天的優勢已不在,農業國也經過數百年,到工業革命,已是強國,能發展先進武器。現在的狀況是強國對弱國,已非當日的農業與游牧業的戰爭可比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