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

論米糖相剋

經濟四乙

93207412

張智鈞

論米糖相剋

§ 米糖相剋成因

米糖相剋的原因在於在日據時代的台灣商品與原料都已經高度的商品化,而且日本的殖民政策是以台灣的蔗糖業為主,然而由於台灣的原料市場完全競爭,所以貨源並不穩定,於是日本殖民政府便劃分採集區,再每個區域只有一個糖廠買家,與眾多的農民賣家,形成了獨買市場,是日本政府將大量資本投入於糖廠並且對農業加以限制的結果,然而由於台灣的環境甘蔗與米作的轉做容易,於是在獨買市場甘蔗價格被壓低之下,許多的蔗農便轉做了利潤較高的米作,多以獲利高的蓬萊米為主,於是甘蔗市場的供給銳減,糖廠的收購價亦不得不提高了,於是原料的來源還是不穩定,米糖相剋的問題難以解決。

§ 以下將以各個學者的觀點來看米糖相剋

史內原忠雄 川也重任 稻田昌植 根岸勉治 柯志明

§ 史內原忠雄

史內原忠雄是一個帝國主義者,他認為日本政府的殖民有利於改善台灣的各個市場與經濟,首先他提出以新的資本生產方式取代舊的台灣土著生產方式,將有助於台灣糖廠與米作的專業化生產,新資本的生產方式的來臨下,台灣土著的生產方式將會逐漸的消失不見,而且在此情形下勞資的對立與民族的對立問題將會日 趨嚴重。對此柯志明批評史內原先生亦承襲了帝國主義者的缺點,只考慮到新資本的生產方式如何入侵,並未考慮到土著生產方式如何抗拒或是並存的可能性,實際上,後來是新資本的生產方式與舊的生產方式並存。此外在史內原預測到米在短期內將專業化生產的現在也並未發生。

§ 川也重任

川也重任是以經濟的角度來看待米糖相剋,首先他認為在這樣的殖民環境之下,日本政府過度的重視台灣的糖業發產,將大量的資本都投入在糖業,造成米作部門與糖業部門的生產力不均衡成長,將發生許多的摩擦,而米糖相剋就是一例,川也重任也是調和說的學者,米糖之間的相對價格一但決定,米糖之間就不會有相剋的問題,而他也相信市場機能的力量,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之下,市場必趨向均衡,價格一趨向一致。對此柯志明批評在獨買市場下的價格不不會是均衡價格,而且認為川也重先生刻意的迴避了許多種族與政治的問題,在分析上是不完整的。

§ 稻田昌植

稻田昌植認為米糖相剋的主因來自於爭地,另外也來自於相對價格的難以決定,而他認為只要相對價格決定了,米糖相剋的問題即告解決的想法的先驅者,試題出調和說原創者。

在爭地的問題上,米糖相剋的主因是因為維生作物與商品作物的爭地造成,他認為由於當時南部的甘蔗園已經飽和,必須北上與維生作物的米作爭地,而農民不不會放棄生存的稻米,才會造成米糖相剋。對此柯志明批評之,在當時米作已經高度商品化的時代,農民不需要因為此作物而發生米糖相剋的現象,此外在當然的資料顯示北部的甘蔗園數量增加,然而蓬萊米田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大部分的蔗田增加都是開拓新的荒地,在來米田有部分減少。

§ 根岸勉治

根岸勉治亦是調和說的一員,他使用了當時非常先進的統計方法,相關係數,資料上顯示當時東京糖價與彰化蔗糖收購價的相關係數只有0.55;而東京糖價與台中在來米價的相關係數卻高達0.91。對此隱含了當米作價格上漲,農民將轉做米作,糖廠必須以更高的價格收購,造成成本的增加。不過對此柯志明亦批評之,因為當時南部區的資料不沒有這麼高的相關係數,甚至還有負相關的現象。

§ 史內原忠雄的敵對說

史內原忠雄認為米糖相剋的原因來自於當時日本母國發生了糧食不足的現象,必須從台灣進口稻米,在這樣的情況下,導致台灣稻米的價格飆漲,於是在有利可圖下,農民於是大量轉做生產稻米造成米糖相剋,而日本殖民政府為了要保固糖業也一度壓抑米價。而史內原忠雄的敵對說與調和說不同的是敵對說的分析在於收入的相關係,他發現在來米田收入與蔗田的收入高達0.72 而蔗田收入與糖價的相關性只有0.048 ,這資料顯示了蔗糖價格與蔗糖收入的關係不大,蔗糖收入決定於在來米田的收入,換句話說,應該是蔗田的收入取決於在米作部門的價格與數量(單位生產力)上!综合以上的分析可知,糖廠的收入是建立在米作部門落後的生產力上面。以下將以邊陲資本主義分析之

§ 邊陲資本主義

在當時蓬萊米大量出口的時代下,台灣大量的農民種植蓬萊米,蓬萊米的價格上漲,而在來米在高度替代的情況下價格也上漲,於是米作部門得以均衡發展,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糖類部門的生產資源就被搶奪走,於是政府在保護糖業的立場下,就壓低米價,先進部門的發展已落後生產部門為犧牲,這就是邊陲資本主義。

§ 米糖相剋真的存在嗎?

首先在米作的出口方面,在當時亦有許多國家生產稻米,因此稻米的國際價格應該是一致均衡,台灣的出口到米價是否真的能夠上漲的如此迅速是一個問號,那麼還有米糖相剋存在嗎?

此外由許多的統計資料顯示在台南很多的資料不足以支持米糖相剋。

再者殖民地應該以社會的安定為重點,如果真有米糖相剋的現象,殖民政府應該會積極的快速的解決才對,所以真的會如此長期的存在嗎?

所以米糖相剋的存在與否須留給學者們在做探討了!!

1 則留言:

Hetero 提到...

這些學者的意見,似乎有些被片面節選了。尤其柯志明對這段歷史的處理,提到了他的名字,但似乎裡面沒有什麼討論。我反倒認為,在台灣近代經濟史中,這恐怕是討論的較為清楚的一個問題了。所以問題不該再是片面的解讀某部分資料,說「米糖相剋」存不存在還要留待後家之言,而是先釐清目前現有的討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