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4日 星期三

來一下有趣的北歐海盜簡史(時清)

中世紀維京人的歷史 (從公元500年到1100年)
(http://www.epochtimes.com)維京人(亦即「北歐人」)又被羅馬人稱為日耳曼人,是最後一支威脅歐洲的蠻族部落。從他們在斯堪的那維亞的老家散佈開來,他們會以龍船(因為在這種小船的船頭和船尾雕上龍頭而得到這個稱號)橫渡海洋並突然作出攻擊。他們會先作出突襲然後洗掠,在任何龐大的抵抗部隊能作出攻擊之前就會自行撒退,不過他們的行俓卻逐漸變得更為大膽。到了後來,他們甚至佔領並定居在歐洲重要的地區。
身為異教徒的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殺害教士和掠奪教會的財產。一般人都會懼怕於他們的無情和殘暴,他們就像來自地獄的魔鬼。在當時,他們是卓越的工匠、水手、探險家和商人。
維京的老家是挪威、瑞典和丹麥。他們和後代曾一度控制了大部份的波羅的海沿岸、俄羅斯的內陸、法國的諾曼第、英國、西西里、義大利南部和巴勒斯坦的部份地區。他們在825年時發現冰島(愛爾蘭的僧侶早已經在那裡)並在875年定居下來。985年,他們又在格陵蘭殖民。有強力的證據顯示,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的五百年,他們就曾到達紐芬蘭並探索了部份北美地區。
在公元第六和第七世紀,維京人開始在波羅的海東部沿岸作出突擊,然後再安置下來。到了公元第八世紀的末期,他們就從今天的俄羅斯遁河而下,展開長期的入侵,並沿途設置要塞來作防衛。在公元第九世紀時他們統治了基輔,並於907年以二千艘戰船和八萬人的部隊攻擊君士坦丁堡。不過他們被拜占庭的皇帝以最優惠的貿易條件成功收買。
維京人首次對西方作出攻擊,是在公元第八世紀的後期。丹麥人攻擊和掠奪英國東北海岸的在林狄斯芬上有名的海島修道院,這種攻擊和掠奪開始成為趨勢。由於突襲英國、法國和日耳曼的規模和次數增加,因此逐漸變成為入侵。他們並且建立殖民作為繼續突擊的基地。在法國西北方的維京人的殖民地即一般所知道的諾曼第(由北歐人的名稱而來),在那裡居住的人就被稱為諾曼人。
在865年,大批的丹麥軍隊入侵英國,並一直控制大部份的英國地區達兩個世紀。在1066年之前,喀奴特是整個英國裡面最後的國王之一,他同時統治了丹麥和挪威。在871年,另外一支龐大的艦隊從塞納河溯流而上去攻擊巴黎。他們圍攻這個城市達兩年之久,最後才被鉅額的現金報償所買通,並被允許可以在沒有抵抗的情況之下,掠奪法國的西部地區。
在911年,法國的國王讓諾曼第的維京首領成為公爵,以換取他們皈依基督教和停止入侵。自從諾曼第的公國成立後,就不斷出現卓越的戰士,包括在1066年征服英國的威廉一世、在1060年和1091年之間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取西西里的羅伯吉士卡特和他的家族、和由十字軍戰士所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的國王鮑特溫一世。
維京人在公元第十世紀末期停止入侵。丹麥、瑞典和挪威都成為王國,很多他們國王的敵人都投奔到他們的土地。基督教的傳播削弱了這些古老異教戰士的價值觀,並使得這種價值觀慢慢消失。古北歐人亦被他們以前常侵擾的基督教文化所吸收。英國的佔領者和征服者就成為英國人、諾曼人成為法國人、俄羅斯人成為俄羅斯人。

文章摘自:大紀元文化網要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28/c4289.htm

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小絮一下(文祺)

我因為以為我們做第二題,所以貼錯了。之後,我把我們沒有寫到的中國農耕問題寫了。

今天去圖書館看了中國經濟史。只有我跟另一個同學借閱,其他人都沒看嘛?

關於書中的第一章,關於女媧那段,我問了民族系的朋友,書中那段應該是錯的。書中將女媧做中國文化起緣的代表,把她視為與伏羲同一時期,且書中說女媧是「中國」母系社會的象徵。

民族系的朋友道,女媧傳說應源自於苗族的神話傳說,不是中國,而中國的神話出現,應該是為了方便統治(跟苗族說我們同源,會較方便統治。)

因此我們的認知是錯的!

誰寫歷史,誰就有解釋權。中國人寫的歷史,自然會說女媧是自己的傳說。

另外,PP 我來做,我來上台講解。 

漁獵遊耕至農耕(文祺)

摘路自《中國經濟史》

舊石器時代(燧人氏):對火的控制

新石器時代(伏羲氏):黃河流域飼養家畜,7000-8000年前

新石器時代(神農氏):蘇州草鞋山的古稻田,6000年前

=====

伏羲:
a.馴服牲畜。
b.離開「雜交時期」──即母系社會以女性為中心,並沒有婚姻制度,男性與女性的關係,只有在生育上面。因此男性與女性發生關係後,便離開了。



神農:
a.這時期最早是山耕、旱作物。
b.而後,農業社會,多種糧食作物。
c.藥草。
d.社會分工。
e.「日中為市」的交易制度。



黃帝時期:脫離部落型態,行成天下共主。

====

我的想法:

由採集、漁獵、游牧、至農耕,應屬多例,因游牧或漁獵,與農耕相比,後者的生活較穩定,產出的量也多,經濟報酬率相對較大。

以中國的黃土高原、河套平原為例,寬廣的地區適合栽種,且人口多,需要以農耕維持大量人的穩定生活。這種環境轉至農耕應該是必然結果(路徑依賴)。

但如果如此,世界上應該所有的民族都應該走至農耕時期,為何還有其他民族用最原始的方式生活?

推測原因有三點:

A.可能是地理環境,如雨林地區仍以漁獵為主,無法進入至農耕文化。(火耕無法定居,產量不穩,嚴格來說,不能算是農耕文化。)

B.封閉地區,雖然是平原,適合農耕,但未受外部文化影響的地區,保存了最原始的狀態。

C.人口稀少,不必要進入到產量較大的農耕時期,即可自給自足。

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路徑依賴-探討Viking的經濟轉變

  探討維京(viking )的發展歷史,我所看到的是在這一連串的航海探險與殖民過程中,唯一不變的是維京民族一直在找尋一個可以永續發展的棲息地,維京民族的發源地挪威(只有百分之三的土地可供農牧)實際上是無法負荷持續的人口成長。而從維京最初的歷史可見,有限的資源(土地)裡有無限的需求(政治首領爭取擴張領地),正好時勢給予了維京民族絕佳的機會,當時的歐洲社會除了拜占庭帝國外其餘地區都是小勢力的角頭,政治領袖進行無止儘的戰爭,這使得維京戰士可以輕鬆的占領並掠奪北歐沿海地區同時往內陸延伸。
  從後面的歷史我也看到掠奪並不是維京人進入一個新大陸的方式,冰島與格凌蘭的開墾是由一群農民而不是戰士去完成。進入的方式不同,不變的是不斷的尋找一個安適的居住地,而且海盜的形象是受到傳說的渲染影響,這並不是他們的主要生活方式,雖然不可否認掠奪是他們其中一個的方式。
  現實環境的衝擊,迫使維京人必須不斷航海尋新天地,歐洲內陸日益增強的反抗能力使維京人無法再擴張而西進,而高緯度的氣候也限制他們在新殖民的發展。就連一個人成為了逃犯,最好的方法也是離開家園出去開墾,Eiriksson的西進格凌蘭即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他們能成為一個最勇敢的航海家,大師級的造船工不是沒有原因的,而必須要再強調的是,海盜並不是他們的主要角色。

  最後發展到中國上古時期的經濟轉變,農業經濟即象徵了settlement,settlement一旦達成,可以建立社群而後建立帝國最後還能享有財產權。雖然漁牧的方式其經濟報酬率遠超過農業,但生物的遷徙造成人們可能為了生計而放棄定居必須逐水草而居,這樣一來經濟規模無法擴大終將造成一個民族無法成長,就像邊疆地區民族無法進入資源豐富的兩河流域地區。從這個角度看來,農業經濟取代漁獵或游牧絕偶然。

維京人? 我記得我小時候看過北海小英雄(時清)

http://www.mnh.si.edu/vikings/index.html




上面是從美國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網站看到的,我在逛national geographics的時候連到的,字少圖多!很有趣哦! 大家可以連進去看看,其實我要分享的對維京人知識也有一大半是從上面來的! 呵呵!   


     上圖是維京時代(Viking age)這約四百年間,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征戰的地圖。我個人對維京是完全沒印象,我只記得小時候有一部卡通叫北海小英雄,主角是一個常在關鍵時刻發揮急智的小孩,有點像一休和尚。這部卡通一度讓我以為海盜都是大鬍鬚叔叔在海上開心地過生活= =


  維京人的歷史由一群”*斯堪的那維亞戰士(scandinavian warrior)"入侵北英格蘭的Lindisfarne修道院(monastery)揭開序幕。他們的影嚮範圍非常大,北從北歐,南至地中海各國,東及歐洲境內的裡海(caspian sea),西更觸及美洲東北地區。事實上,他們除了史學家渲染的兇狠海盜形象外,他們還是厲害的貿易商,還擁有大師的造船技術,當然他們也是最勇敢的航海家,早在哥倫布前,他們就已經踩過美洲大陸的土地。還有!更重要的,我們想到北歐海盜是不是就會想到他們那長了兩支尖角的頭盔呢?告訴大家,根本沒有這個東西!這完全是他們散種在北大西洋各地的後代給他們的英雄形象罷了!

  
*斯堪的那維亞大概包涵現在的挪威,丹麥跟瑞典,有的字典直接翻成北歐。



  *維京人在西元793年入侵北英格蘭的修道院,之後就在歐洲地區展開了一連串的掠奪。而維京人在斯堪的那維亞的定居要再回溯到西元四或五世紀,一群農人在此地開墾並帶入了文化。維京人入侵英格蘭後並不是只有掠奪而已,他們還跟當地人進行貿易,當時在斯堪的那維亞的政治情勢並不好,許多的政治首領藉由不斷入侵來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

  不過就在這段時期,各國文化的融入開始改變了斯堪的那維亞地區,他們從歐洲帶回了奴隸,當地的特殊建材,食材等;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帶回了新的思維。雖然仍有爆力相向的存在,但各首領們以成為基督徙做為和平的條件,這有點吊詭,不過這是事實;而且這還帶來了新的轉變,基督教的力量取代了傳統的異教,各地區的統治逐漸瓦解而傾向國君,說到這,宗教的力量還真的可以凌駕在經濟現實之上呢!而且到了十二世紀的時候,斯堪的那維亞已成為傳統的歐洲基督教社會了,而他們在各地撒種的後代更不用說,早就被同化了。



*當時維京人也被歐洲人稱為norse

  

  到了西元九世紀的時候,維京人開始覬覦北大西洋以西的豐富自然資源,不過這時的他們不想幹掠奪這件事了,佛心來的,他們想去開墾並定居。所以遠渡重洋的不是戰士們而是一群農人,他們漸漸連生活方式一並移入,並發現新資源,新的農牧標的。而且他們還把石油給帶了回來。再來,他們又想著尚無人煙的的島嶼,所以他們再向西行,又發現了冰島(iceland)及格凌蘭(greenland),不過就像一群觀光客踏遍福隆海水浴場一樣,他們漸漸破壞了當地的生態,這時期被後人稱為land-taking。就在這時,norse文化被建立了起來,維京人的傳奇故事(*sagas )也開始流傳。



*saga就像legend,被詩歌與口述混雜地流傳著。



  到了西元1000年期間,維京人歷史又進入了更重要的一頁,他們又成功地西進,甚至踏上了美洲大陸的地壤。Leif Eiriksson在現今的*紐芬蘭(newfoundland)殖民,他是惡名召彰的Eirik the Red的長子,Eirik the Red在十世紀時背著謀殺的罪名從冰島逃到格凌蘭開墾。Leif Eiriksson的殖民不斷受到當地居民skraeling的反抗,根據文獻,他們最後在L'Anse aux Meadows定居,而本地區現今是加拿大國家公園的古蹟保護地區。



*紐芬蘭屬於加拿大,位於美洲東北部的島嶼。



  根據文獻,格凌蘭原本今天的氣候來得溫暖許多,所以吸引了很多新移民湧入,但是到了13世紀,氣候不斷下降,使得他們的生活變困難了。到了14世紀,維京人可在歐洲的邊緣地帶發現到,但之後500年欲傳奇地漸漸勢微最後走向消逝。



  打得有點累= = 最後附上一個有趣的原文的資料:



WHAT CAUSED THE VIKING RAIDS?



Many factors caused the Scandinavians to become Vikings and later, settlers in new lands.


1. The increased wealth and trading within Europe, especially between the Frankish Empire of Charlemagne (the Netherlands, Germany, and France) and the Baltic Sea. This led to the growth of trading towns including some in Denmark and Sweden. Scandinavians had easy access to trade goods and coins in the towns through trade as well as through raids.


2.Much of the increased wealth in Europe was turned into fine treasures in or for monasteries and churches many of which were wealthier than kings or merchant princes of the time.


3.Political instability in Scandinavia as some chieftains fought other chieftains to acquire followers and enlarge their land holdings so they could claim or create kingships. Many men left to make their reputation and gain treasures through raiding or in later times as mercenaries for the various warring parties in Europe and the Byzantine Empire. Then they returned home to assert their claims. As kingdoms emerged in Scandinavia, many families left to settle elsewhere, seeking better land and freedom from tyrants (kings and the nobility).


4.Their longships were the Vikings' greatest asset or "weapon". They were fast and could sail in shallow water (because of their shallow draft) almost up to the shore or up the great European rivers to strike unsuspecting targets far inland.


5.This was a time in Europe of political unrest with frequent warfare among kings, nobles, pagan peoples and would-be kings. There were no nation-states in Europe except for the Byzantine Empire.


6.Over-population. Only 3% of Norway's land area is good farm and grazing land. Think of the dramatic beauty of the fjord country and then ask where people would farm. Those who did not inherit land often went to make their fortune a-viking or later by settling in foreign lands such as in the British Isles or new lands such as Iceland and Greenland.



維京勢力延伸的地區:


整理資料完後的感想(文祺)



猜猜看上面是哪家飯店?

還有誰可以幫一下,讓所有的文章文字都是白的(較好閱讀)

====以下正文======

我大概整理一下各派的創立寺廟的期間

中台:83年
佛光山:56年
慈濟:55年 (非寺廟,而是「慈濟功德會」,75年慈濟醫院啟用)
法鼓山:78年

可以看出,佛光山、慈濟最早,中台最末。

在找資料的同時,我也發現各派的「教主」生於不同的生世背景,向中台就一直談到「六祖」(奇怪,它不是六朝的人物嗎?),慈濟證嚴法師師學順印法師(一位對台灣的佛教影響深遠的人),的在各派都已壯大的同時,除了老師說的self interest之外,不同的背景,似乎要合併也是困難。

致於寺廟的大興土木,佛光山我去過,真的逛完後只想幹譙一下,浮華的不像樣。(相當沒有美感。)

中台禪寺,雖沒去過,上網看了照片,發現蓋得更妙,簡直比佛光三還要俗氣,讓人想道拉斯維加斯的賭場飯店.......(上圖即是。)

慈濟不在寺廟的大興土木,我覺得應該是醫院,記得新店這附近也有一家慈濟醫院。

我曾經修過哲學系林鎮國老師的佛教哲學,他裡面提到很重要的一點,如果一切皆「空」,那麼,建立寺廟、建立佛像、舉行繁複的禮儀,似乎是沒必要的,因為那只是外在。但老師提出,佛教對一般的民眾,我們無法用形而上的哲學(佛教哲學)來約束他們,只好用最基本的方法──禮佛,來堅持自己的信念。

我也想過,如果真的有佛陀,他看到這麼多人在拜他,花那麼多經費,應該會完爾一笑吧,畢竟佛陀在世時,生活可是相當簡約,他會希望住在豪華的寺廟裡嗎?他會希望民眾只有天天禮佛而已嗎?

反觀慈濟的方式,或許是真正的實行了佛陀的理念,不是建寺廟,而是建立醫院,造福更多的人。


其他人快點說話!星期四功課就要交囉!!(搞不好老師偷偷的看過我們的文章了,老師你好呀!)

惟覺與中台

中台禪寺簡介

中台禪寺位於南投縣埔里鎮一新里,由惟覺老和尚住持,於民國83年創建,目前在全省有80多家分院,並且定期舉辦神修活動;中台禪寺規模龐大外觀融中西工法,寺頂高聳壯觀,更是讓信眾們讚嘆,中台禪寺整個新建築乍看下彷佛金字塔形態,實為佛教建築另一鉅作。

中台禪寺的建築風格

中台禪寺自民國83年創建後,又於西元1994年至2000年開始重新規劃改建,今日的中台禪寺建築外觀莊嚴宏偉,惟覺老和尚與名建築師李祖原居士對於中台禪寺的建築內涵融合了中西工法,並且運用『直了成佛』的頓悟法門『因次第盡』的漸修精神,還有古代叢林的風格,將藝術、學術、宗教和文化融為一體,卻不失禪宗的風格,令人為之讚嘆;中台禪寺除了建築令人讚賞,硬體設備也相當完善,有禪堂、四天王殿、菩薩殿、三世佛殿、講堂、知客室、大寮、齋堂讓信眾參拜、使用。

星雲與佛光山(少成這樣是怎麼回事 = =)

證嚴與慈濟

辭親修行,普愛眾生──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前兩個月出生的證嚴法師,從小非常懂事、孝順,十五歲時,母親因胃穿孔需要開刀,在五0、六0年代,開刀是很危險的。因此,法師向天祝禱並發願「願減少自己十二年的壽命、茹素,為母親增壽祈福」,也許是孝心感動了天吧!母親的病奇蹟似的不必開刀,服藥而痊癒。

  八年後父親因腦中風驟逝,給了他很大的打擊,探索父親的去處促成他接觸佛法的因緣。後來有一位友人指點他到慈雲寺去找住持修道法師。在修道法師的引導下,他重新思考自己生命的出路,接觸人生幸福的問題,最後形塑出一個想法:「女人不單單只是為一個家庭付出,女人應該也可以和男人一樣,承擔起社會責任;把參與社會的悲懷推廣到全人類,把每個人愛家的心,擴展到社會上,普愛天下的眾生,這應該算是一種幸福吧!」從某個歸向宇宙生命大流的呼喚來講,「出家」皈依佛門,透過佛教宣揚慈悲大愛的念頭,似乎已在法師心底播下了種子。

  幾度的離家棄俗不成,輾轉浪跡仍找不到棲身靜修之所,時而台北、台中、台東四處掛單,最後在花蓮縣秀林鄉下的小廟──普明寺安住下來。一九六二年秋,他二十五歲,沒有剃度師父,自行落髮,靜靜踏上僧侶修行的生涯。

巧遇良師,艱苦修行──

   一九六三年二月,他隻身到台北市臨濟寺準備受戒,卻因沒有剃度師父而無法報名。戒場報名截止前一個小時,由於到慧日講堂請購《太虛大師全集》的因緣,巧遇印順導師(繼太虛大師後主張人間佛教,台灣比丘界第一位以論文獲得日本大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的學問僧),至為驚喜,並以一顆謙卑恭敬,姑且一試的心,請求拜印老為師,想不到竟獲導師應允,證嚴法師喜出望外。由於時間緊迫,印順導師在簡單的皈依儀式中對證嚴法師開示說:「你我因緣殊勝,我看時間來不及了,但是既然出家了,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眾生啊!」並且馬上為他取了法名──「證嚴」字「慧璋」。行了簡單的皈依禮,即儘速趕到臨濟寺報名,順利地受了三壇大戒。三十二天之後,證嚴法師返回花蓮,就在普明寺後方,由當時佛教大德許聰敏老居士發心,為他搭建的一間簡陋的,十尺十二尺見方的木板小屋修行,日夜於屋內誦經、抄經、拜經、燃臂供佛,少食少眠、精進用功,過著清修的生活。

   一九六四年春,法師開始在花蓮慈善寺講授地藏經,因而與最早四位隨他出家的弟子結下師徒之緣。法師為自己的修行生涯立下不化緣、不做法會、不趕經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自修清規。法師及追隨他修行的僧眾們,堅持自給自足,過著簡單的清修生活。一九六五年農曆春節後,他們開始在普明寺後的五分地耕種花生,還到工廠拿原料加工,買水泥袋,然後把水泥袋拆開擦拭乾淨後,改糊成小紙袋,再賣給飼料店或五金行,或者將裁縫店不要的碎布拿來縫製成嬰兒鞋,以貼補生活所需。

悲心的觸動──

  一九六六年法師到一診所探望其弟子胃出血開刀的父親,從病房區走出來看到地上有一灘血,但是人呢?人到哪裡去了?旁邊有人說:「抬走了!是一個山地婦人小產,由四個年輕的山胞從豐濱輪流抬著,走了七、八小時的山路,才到這裡,因為繳不起醫療費與保證金,所以又抬回去了。」不可遏抑的悲痛在年輕法師的心裡,排山倒海地撞擊著,他想著:不知道是兩條命還是一條命?是活還是死?難道這就是生命的無奈嗎?

  法師出家本來是為逃避名利,但此時此刻,對於「金錢」似乎有了新的詮釋───錢可以用來救人。
  但是光有錢,如果不能及時,一樣救不了人;他突然頓悟到佛教那句話:「千手千眼觀世音,救苦救難活菩薩」,假如每個人都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腸,那麼五百人散播在各個角落,不就有千手千眼可以及時救苦救難?於是一個嶄新的,不同於傳統佛家修行的意念,在他心底扎了根??要組織一個五百人的團體,成為一尊活生生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以出世的精神來作入世的工作。

   沒多久,花蓮海星中學有三位天主教修女,來向法師傳教,他們談到彼此的教主、教旨、教義,把天主的博愛與佛陀的慈悲提出來研究討論。修女在臨離去前,卻提出了一個問題:我今天終於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動含靈一切的生命,確實很偉大,但是,雖然天主的博愛只是為全人類,我們在社會上建教堂、蓋醫院、辦養老院,而你們佛教有嗎?法師心情頓時沉重起來,因為佛教徒本就有一種謙虛的觀念,都是為善不欲人知,大都各做各的,常以隱名氏的方式進行。其實它潛藏的力量很大,只是沒有組織罷了。修女的話觸動了他的靈機,也加強了他的信念,他決定把這些力量組織起來,從救人做起。

   一九六六年一個濟世團體的雛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就在法師與四位出家弟子和三十位信徒的願心下組織起來了。最初的作法,是由四名弟子和兩位老人家,每人每天加工增產一雙四元的嬰兒鞋,一天增加二十四元,一個月平均多七百二十元;而三十位信徒,則是在不影響生活的情形下,每天節省五毛菜錢,以作為急難的救助金。

   這五毛錢,看似微薄,但其中所蘊涵的學問和實際的力量卻超乎想像。

   最初法師利用屋後的竹子,鋸成三十個存錢筒,發給信徒一人一個,且堅持要他們每天存進五毛錢。信徒們覺得奇怪:為什麼不乾脆每個月繳十五元呢?法師說:「不奇怪,我希望你們每天提起菜籃即投入五毛錢,臨出門前就有一顆救人的心,節省五毛錢,即是培養節儉的心與愛人、救人的心,兩個心存一筒,力量是很大的。」於是這三十個人,每天提起菜籃到菜市場,逢人便歡喜地宣揚,「我們每天要存五毛錢!我們有一個救濟會,我們要救人!」「五毛錢也可以救人?」消息不逕而走,參與的人愈來愈多,千手千眼發覺苦難的功能也很快地發揮了;第二個月他們便救濟了一個大陸來台、孤苦無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飯給她,為她清理環境,直到她往生後安葬為止。一樁艱辛、偉大的濟世工程就這樣默默地開展了,那年法師二十九歲,距離正式出家,也只不過四年光景。

   此時,有許多信眾要求皈依,法師為了讓慈濟功德會能招募更多有心的會員,提出兩項基本條件:一、要皈依的人必須做「慈濟功德會」的會員;二、皈依的會員,要實際負起「慈濟功德會」的社會救濟工作。

濟貧教富,理事圓融──

   「誠正信實」是慈濟的基本精神,也是法師月明風清的生命襟懷與做事態度。而教富濟貧則是慈濟工作的宗旨,在事的方面是救貧,在理方面是教富。「教富」是一分怎樣的理念與愛心呢?

   在法師的眼中,眾生平等。法師說:「我相信佛陀說的人性本善。每位眾生和我都是一樣,佛有多大的愛心、慈悲心,眾生就有多大的愛心與慈悲心;佛有多大的智慧功能,眾生就有多大的智慧功能。人之所以把錢緊守在荷包裡,不肯拿出來救人,是凡夫心使然。但是他同樣含藏有一顆與佛陀同等的慈悲心,只要予以啟發,就是一種最善良的心境,最真實的快樂。

   一般人總以為有錢就是幸福,因為窮人難免貧病孤苦。殊不知富有的人更需要讓他了解布施比接受更有福。身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病,人身如一棵芭蕉樹,一層一層的剝,到頭來都是空的。只有真實恆持的慈悲喜捨,才能獲致世間最美的境界;所以教富即是一種人心的淨化。」

   法師以誠正信實的處事原則,把社會大眾捐獻的善款,涓滴不漏地全做了利益眾生的事。「佛教是理,慈濟是事」,藉事顯理,以事啟發,回歸於理。許多年來,那股偉大的宗教情操,感召了無數人;上至豪門巨富、學者專家,下至販夫走卒,在建醫院的消息披露後,無不盡心竭力地護持慈濟這項創舉。法師說:「富有的眾生要啟發,貧窮的眾生要救濟,平等沒有差別。」

輸送養分的莖──

   如果慈濟是人間綻放的蓮花,那佛法是它的根。法師從佛法中體悟「慈悲濟世」的理念,則是這朵蓮花的莖,而法師及他的信眾(四百多萬的會員)將體驗的道理實踐出來,就是蓮花的花與果。娑婆世界、現實社會就是慈濟世界的道場。當今的台灣是個多元價值體系的社會,每個人須能接納不同的價值觀,彼此尊重、相互扶持,社會才有和諧可言。慈濟的各項志業,是眾生平等、一體尊重的,在三十六年不間斷地努力與耕耘之下,慈濟的腳步從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捐贈到環境保護和社區志工,形成了台灣愛心奇蹟的「一步八腳印」志業網。

慈善志業──

   慈濟的志業是從慈善開始的,法師說:「要感恩接受我們濟助的人,讓我們有機會行善。為什麼呢?我們常說:『好人做好事,好事好人做』,就是因為有人遭遇困難,我們才有機會去幫助他們,才有辦法把握機會付出愛心,才能發揮救人、做好事的功能。所以,我們稱他們為感恩戶。」(即慈濟的照顧戶)

   佛教從事慈善事業並非現代才有,中國古代就有佛教寺院從事濟貧、行醫救民的工作;法師早年到全省各偏遠地方訪視貧戶,之後將貧窮的原因作了分析評估,從中發現很多都是「因病而貧」??「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人,生病了卻沒有去看病,最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雖然有錢,但因地方欠缺醫療,沒有醫師,以致小病拖成大病;另外一種是沒錢加上地方醫療不便,因此過一天算一天,一拖再拖,由小病轉為大病而拖垮了家庭,家庭產生了問題,連帶的發生了子女的教育問題和社會青少年問題。」

   慈濟的慈善志業工作項目為:低收入戶長期濟助,低收入戶白米濟助,義診藥費補助,醫療濟助,災害急難濟助,孤貧喪葬濟助等六項。從一九六六年到二○○一年底截止,曾接受過慈濟長期照顧的總戶數,總共約二萬七千多戶。直到目前(二○○二年八月)全台還約有二千八百多戶接受慈濟的長期照顧。法師引領慈濟會眾投入關懷援助台灣各地大小的災難從末間斷,從一九六六年到二○○二年七月的急難救助總戶數,總共十一萬四千多戶,單是二○○二年一到七月的急難救助即達五千九百多戶。一九九四年道格颱風來襲,造成南投縣仁愛鄉山區災情慘重,於是慈濟為整個翠巒部落進行遷村建屋之工作。

   法師的悲心慈懷好像火炬一般,照亮了每位弟子的心;累積三十餘年的救災經驗,聞聲救苦精神已根深柢固的融入慈濟人的血液裡。每有災難發生,慈濟人總是不約而同的及時趕赴現場協助救援。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的集集大地震,法師徹夜未眠,急切又焦慮的想瞭解各地傳來的災情,各區慈濟志工在最短的時間內相繼成立賑災中心,即刻投入救災之行列。法師於九月二十三日便抵達中部災區,除逐地慰問災民與鼓勵救災志工,並積極探勘相關土地,慈濟總共為災民搭建約一千八百八十二戶的組合屋,供災民作為棲身之所。法師鑑於教育是社會希望的來源,災區學童的教育工作不能耽擱,遂毅然承擔由慈濟來協助政府援建災區受創嚴重的學校共計五十所,期待世紀末毀壞的校園,能於世紀初重建完成,繼續發揮教育的良能。

醫療志業──

  慈濟功德會於一九七二年,即在花蓮市舉辦每週二天的義診活動,來服務貧病的人。一九七八年時法師便有建醫院的想法,一九七九年獲得印順導師的贊同後便著手進行。當時法師建醫院有幾點想法:

  「一、東部(花蓮臺東一帶)缺少一間完善的醫院,萬一有重病,只能往西部送,但是許多人都因為交通不便、耽擱時間,結果使病情惡化,而回天乏術。二、因保證金的問題,一般貧民急病送醫不易,病癒後出院又無法獲得妥善的休養。三、為『慈濟』的本身,須要這樣一個運轉不息的機構,以解決將來救濟貧病者經濟枯竭的問題。」花蓮地處偏陲,人口不多,財團不可能在此建醫院,政府也無力顧及,但生命同等尊貴,不應受到忽視;因此法師決定排除萬難,在花蓮建設一座設備完善、兼富人文關懷與先進科技的現代化醫院。

  剛開始,建院募款的速度很緩慢,多數人都抱持懷疑的態度,但法師以「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四處奔走呼籲,當時的慈濟委員們很多都是尋常的家庭主婦,為了完成法師的宏願,大家有志一同的積極展開勸募。有的賣身幫佣,請求雇主預支工資;也有小工模樣的婦人傾盡一生積蓄;更有痲瘋病院的病人從每月有限的伙食費中擠出善款護持建院……,洋溢愛心的感人故事不絕如縷。法師不只一次的感歎道:「假如心血有形的話,用心血來抹土地,則醫院中寸寸土都抹遍了寸寸的心血;磚如果能用心血去雕刻的話,每塊磚也都雕滿了我們的心血。」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慈濟醫院正式啟用,它提倡的「免收保證金制度」得到主管機關的重視與嘉許,同年十二月衛生署通令全國所有醫院比照辦理;而對出家僧侶,慈濟醫院則提供完全免費的醫療服務。這是慈濟醫院對當時社會的一些影響與貢獻。

  對法師而言,花蓮慈濟醫院只是個初步奠基的工作,讓全國的百姓都能平等地享受醫療資源,每個地方都可以有醫院有良醫良護救助病人,才是法師的慈悲大願。於是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五日於花蓮玉里開設慈濟醫院分院、二○○○年三月十五日於台東關山開設慈濟醫院分院、二○○○年八月十三日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啟業,二○○○年六月十日台北新店慈濟醫院動工,二○○二年四月十四日台中慈濟志業園區第一期工程護理之家動工,其最終的目標是希望能設立個完善的台灣地區醫療網。

  證嚴法師倡導「尊重生命」理念,期待醫師不只是看病而已,應該「看病人」,還有來自各地富有愛心慈懷的志工,全年在醫院各角落穿梭,扮演醫病之間的潤滑劑;使病殘的身軀、脆弱的心靈,在此得到充分的尊重與膚慰。從病患住院、手術,乃至手術後的醫療照顧、後續的居家關懷,慈濟醫院都是以「全人的照顧」,陪伴病患及家屬,走過生命中的波濤,迎接另一段新生。

文化志業──

  一九六七年七月慈濟正式發行第一份刊物《慈濟月刊》,這是法師倡導文化志業的第一步。一九八二年設立「醫學獎學金」,其目的是為獎勵並培養優秀的醫學人才。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廣播節目「慈濟世界」正式開播。一九八六年更增設佛學藝術等慈濟獎學金。一九八六年八月一月成立「慈濟文化志業中心」,同月十七日在慈濟醫院開幕的同時,象徵慈濟精神文化堡壘??靜思堂正式動土;同年九月又發行另一份半月刊《慈濟道侶》。 一九九○年十月、一九九三年三月先後成立「慈濟文化出版社」、「靜思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各類書籍。一九九一年一月起,與行政院新聞局及勞委會合辦「幸福人生系列」講座,迄今(二○○○年十二月)已逾一百五十場。一九九五年十二月,「慈濟世界」的電視節目,正式在國內的有線電視上播映。一九九六年一月一日,正式將「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相關介紹載入國際網際網路(http://www.tzuchi.org.tw),向全世界傳送慈濟的訊息。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慈濟大愛電視台正式開播,目前已能透過衛星將人性美善的節目播送到全球;同年八月成立「經典雜誌」,期許成為「為人類寫歷史,為歷史做見證」的代表性雜誌。

   證嚴法師自身和其出家弟子,秉持百丈禪師「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自力更生的修行生活,數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恆地以古德典範來修行;然而慈濟所宣導推動的文化志業,卻是十足的現代化,舉凡聲音、文字、影像、電腦網際網路到衛星播送的應用,無不備全。其目的是希望透過現代人所能接觸到的一切媒體,吸收佛教、慈濟的精神,以達到淨化人間的目標。

教育志業──

  一九八六年慈濟醫院落成後,證嚴法師發現國內,尤其是東部地區的護理人才非常欠缺,除了要解決慈濟醫院將來所需的護士來源外,也希望培育出具有慈悲心懷的優秀護士,因此決心要籌建慈濟護專。一九八九年設立的慈濟護專,從社會層面來看則有著三項非常重要的理由:「一、解決東部少女的就學就業問題(尤其是原住民的少女更需要協助就學就業);二、就地取才,以減低護理人員的流動率;三、以慈濟培養出來的人間活菩薩,把慈濟精神帶到各大醫院膚慰病患。」緊接著為綜合解決將來慈濟醫療志業體所需各類醫事人員,及試圖匡正台灣醫療界一些不良風氣等問題,法師於一九九四年創辦了慈濟醫學院,希望能為社會、人類教育出『視病如親』的良醫。

  在法師所創辦的學校,更設計了一種很特別的人文輔導制度,在慈濟技術學院、慈濟大學皆設有「慈誠懿德會」,將有輔導能力的慈濟委員、慈誠隊員組織起來,以父母心無私無求的心態定期與學生互動,畢業之後仍然關懷、陪伴。這制度背後有著法師對教育下一代的獨特想法,他希望以具有良好德範的慈濟人,擔任輔導學生生活的「爸爸」、「媽媽」,扮演「亦師」、「亦友」的角色,以慈濟精神與學校的功能相配合,引導學生發揮潛在的良知、良能。

  一九九九年慈濟護專改制慈濟技術學院(一九九六年成立附設實驗托兒所),二○○○年慈濟醫學院改制慈濟大學,並附設實驗小學、中學、高中,達成教育完全化之理想。慈濟教育志業體的最終目標,是一個整體的教育體系,從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五專、大學、研究所乃至博士班。法師希望將來慈濟人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有各級慈濟學校,各類科系所可以就讀,而慈濟各項志工及各志業體員工也有再進修的機會。一個人從小到三十歲人格定型期間,如果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教育,將來就不會學壞,一定可以做個利益人群的人,而工作的同仁也能繼續進修。對於擔任傳道授業的老師,法師期許每位老師在自己的心中,都有一位「教育部長」來敦促自己,把教育的職業用志業的精神來做,而無需表象的評量標準。他相信只要建立起慈濟整體的教育體系,那麼慈濟「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的人間淨土理想也就不難實現。


聖嚴與法鼓山

農家子弟的文學博士

  聖嚴法師,民國十九年生於江蘇省南通縣的一戶農家,俗姓張,十三歲在故居的狼山廣教禪寺出家,當時他的學歷只是小學四年級。他在上海的寺院做過經懺佛事,也在佛學院讀了二年的書。民國三十八年他到了台灣 , 服役十年後 , 於東初老人座下再度披剃 。

  小沙彌時期的聖嚴法師,已深深體會到佛法是這樣的好,可是誤解它的人是那樣的多,而真正了解和接受的人是那麼的少,其根本原因在於弘揚佛法的人才太少。因此,當他二度出家後,遂往高雄美濃山區潛修六年,勤研經藏,並完成九種著作,奠定日後弘揚佛法的基石。為了造就更多高層次的弘法人才,興辦教育的宏願油然而生,並以三十九歲高齡,毅然遠赴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深造。在短短的六年之間,他完成了文學碩士及博士的學位。


從東方到西方

民國六十四年:聖嚴法師完成博士學位之後,首先應邀回國出席第四屆海外學人國建會。隨後應邀赴美弘化,先後擔任美國佛教會董事、副會長、紐約大覺寺住持、駐台譯經院院長。

民國六十七年:晉任中華佛教文化館館長 。

民國六十七年:應聘為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研究所教授及佛學研究所所長。亦曾擔任東吳大學及輔仁大學的教授。

民國六十八年:在美國創立東初禪寺,又名禪中心 。

此後,聖嚴法師經常在亞、美、歐洲等地著名學府及佛教社團宣揚佛法,不遺餘力。

民國七十四年: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

民國七十八年:開創法鼓山。


實修實學的教育家

  民國七十四年,聖嚴法師重建中華佛教文化館,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 , 同時擴建農禪寺 。

  聖嚴法師是一位實修實學的近代高僧。他除了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確的禪修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每年在亞、美、歐洲等地主持禪七、佛七,更以學術性或通俗性的文字弘揚佛法,迄今已出版中、英、日文著作共約八十餘冊。

  法師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所創辦的中華佛學研究所到民國八十五年止,已招收十六屆學生,有多位畢業生取得國外著名學府的博士學位回國服務。

  此外,法師也是國際佛教學術界知名學者,經常應邀出席各項有關的國際學術會議。自民國七十九年起,他每二至三年召開一次中華國際佛學會議,集合世界各國傑出的佛學學者,共同討論如何將傳統的佛教落實到現代社會中,冀望以佛法的慈悲和智慧導正日益頹廢的社會風氣。


籌建法鼓山

  由於中華佛學研究所及農禪寺的各項教育事業、弘法事業以及文化事業,推展迅速,場地已不敷使用,遂於民國七十八年覓得了台北縣金山鄉一塊環境優美的山坡地,命名為「法鼓山」,計劃興建一座世界性的修學中心,包括佛教的教育、學術研究、修行、弘化、安養等各種設施。

聖嚴法師的悲願是「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歡迎您來共同參與,俾能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