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漁獵遊耕至農耕(文祺)

摘路自《中國經濟史》

舊石器時代(燧人氏):對火的控制

新石器時代(伏羲氏):黃河流域飼養家畜,7000-8000年前

新石器時代(神農氏):蘇州草鞋山的古稻田,6000年前

=====

伏羲:
a.馴服牲畜。
b.離開「雜交時期」──即母系社會以女性為中心,並沒有婚姻制度,男性與女性的關係,只有在生育上面。因此男性與女性發生關係後,便離開了。



神農:
a.這時期最早是山耕、旱作物。
b.而後,農業社會,多種糧食作物。
c.藥草。
d.社會分工。
e.「日中為市」的交易制度。



黃帝時期:脫離部落型態,行成天下共主。

====

我的想法:

由採集、漁獵、游牧、至農耕,應屬多例,因游牧或漁獵,與農耕相比,後者的生活較穩定,產出的量也多,經濟報酬率相對較大。

以中國的黃土高原、河套平原為例,寬廣的地區適合栽種,且人口多,需要以農耕維持大量人的穩定生活。這種環境轉至農耕應該是必然結果(路徑依賴)。

但如果如此,世界上應該所有的民族都應該走至農耕時期,為何還有其他民族用最原始的方式生活?

推測原因有三點:

A.可能是地理環境,如雨林地區仍以漁獵為主,無法進入至農耕文化。(火耕無法定居,產量不穩,嚴格來說,不能算是農耕文化。)

B.封閉地區,雖然是平原,適合農耕,但未受外部文化影響的地區,保存了最原始的狀態。

C.人口稀少,不必要進入到產量較大的農耕時期,即可自給自足。

沒有留言: